5. 多靶点叶酸拮抗剂. F, k$ [9 [# o! D1 N0 [+ H1 q
5.1. Alimta(pemetrexed)
2 v8 Q, _1 H$ Q6 R8 |" ?) P2004年02月05日,FDA批准多靶点叶酸拮抗剂Alimta与顺铂联合用于不能手术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一线治疗。这是继上个世纪40年代晚期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ors, DHFRI)氨喋呤、甲氨喋呤之后第1个再通过FDA批准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抗叶酸药。Alimta是一种“多靶点”叶酸拮抗剂,可以抑制叶酸合成通路上的多种关键酶,从而阻断肿瘤DNA复制、细胞分别所需的酶,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 TS),其次还可抑制苷氨酰胺核苷酸转甲酰酶(GAR transformylase, GARFT),此外还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但其抑制该酶的活性仅是DHFR的竞争性拮抗剂甲氨喋呤的千分之一[83]。
' c8 @8 `2 M9 h" {9 h在迄今最大的恶性胸膜间皮瘤III期临床试验[84]中,共入组来自19个国家的448名无法手术的患者,分别接受单药顺铂或顺铂联合Alimta 500mg/m2,滴注10分钟以上,每3周1次方案治疗,结果显示:顺铂组与联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6.7%与41.3%(P<0.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3个月与12.1个月(P=0.020),联合化疗组的另一项研究表明,辅以叶酸与维生素B12可以明显减少毒副作用。另一项关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II期临床试验[85]也证实:加用维生素组可以延长中位生存期(8.0个月vs13.0个月);增加可完成的治疗周期数(2周期vs6周期);减少毒副作用,联合治疗组的主要毒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症(23.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8%);乏力以及发热(6.3%)。Alimta联合卡铂[86]或者联合吉西他滨[87]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II期临床研究也已完成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y2 f% Y% s4 t8 H0 S+ v- G: x
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将Alimta用于非小细胞肺癌II线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88]于2004年结束。571名曾经接受过化疗后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接受泰素帝或Alimta行二线治疗,泰素帝组辅以地塞米松,Alimta组则辅以地塞米松、叶酸及维生素B12。结果显示,泰素帝组与Alimta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与9.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及8.3个月,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毒副作用比较Alimta明显较泰素帝为轻,分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0.2%及5.3%,P<0.001);发热(12.7%及1.9%,P<0.00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需要(19.2%及2.6%,P<0.001);脱发(37.7%及6.4,P<0.001)。很明显,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方案,Alimta的疗效与泰素帝相当,但毒副作用更轻。
" d9 { J, v* e9 c! p- SAlimta联合化疗的研究也已在进行中,Adjei等与McCleod等[89]分别在2004年及2005年的ASCO会议上报道了Alimta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有胸腔积液的IIIB期或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且取得了相似的结果,有效率大约为31%。Garin等[90]选择Alimta联合卡铂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50名患者中PR:50%,SD:3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0.2个月。: e: ?( U; A& w
+ N& B, Q: c, @/ Q6. 单克隆抗体
! g) h- v4 B. |7 w+ N& |6 r6.1. 概述
. R" A) b$ \+ w单克隆抗体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单一、特异、均质的抗体。早期使用的单抗为鼠单抗,具有很多缺点:用于人体后会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人体免疫细胞Fc段结合鼠抗体Fc段能力较差;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很短。最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鼠源性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单抗研发的第二轮高潮,目前经美国FDA或各国相关机构批准上市的或正在申请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单抗类药物已有十余种。上文提及的Herceptin、C225、Avastin均是单抗制剂。8 l: i5 W; y( q
基于抗体的疗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靶抗原,理想的单抗靶抗原应由肿瘤细胞而非正常细胞选择性表达或高表达。单抗药物对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优点是具有出色的靶向性,即这种治疗药物只在病灶处聚集起作用,而不在人体内广泛弥散分布,因而可达到降低药物剂量,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临床研究证明,单抗作为单独治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有效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常规化疗药物、放疗、免疫调节药物甚至其他单抗药物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 Q+ [1 y: ~# @: j! |! [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按其作用机制主要可分成两大类:1)非结合性单抗,这一类单抗可以直接启动生长抑制信号或诱导凋亡,或者间接激活宿主防御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2)偶联抗体,即单抗不具有诱导或激活作用,而仅作为其他活性药物的肿瘤组织靶向定位载体,这一类又可再分成三小类:2.1)单抗-细胞毒药物偶联物,由单抗将药物运送至肿瘤组织,降低了细胞毒药物常规治疗时的全身毒性反应,如2000年上市的由重组人源化小鼠抗CD33单抗与细胞毒药物calicheamicin连接的gemtuzumab ozogamicin可用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91];2.2)单抗-放射性同位素偶联物,通过单抗定位将致死量的放射性物质运送到肿瘤组织杀伤靶细胞,如2002年初上市的由90Y标记的放射性鼠源性抗CD20单抗ibritumomab tiuxet可用于治疗rituximab以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非霍奇金淋巴瘤[92];2.3)单抗-药物代谢酶偶联物,通过单抗的靶向定位,使前体药物在局部代谢活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用人源化抗癌胚抗原(CEA)F(ab`)2抗体与细菌酶——羧肽酶G2连接治疗实体瘤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 R; p2 c% c1 t; C* R1 b$ a7 D% x3 x! H$ h& K# ~/ P
6.2. Mabthera(Rituxan, rituximab)
7 b( E: l" D2 }: m, O( k, o2 RRituximab是人源化抗CD20单抗,CD20表达于前B细胞到活化了的B细胞阶段,但干细胞和浆细胞阶段并无表达,与细胞生长和分化有关,90%以上的B淋巴细胞瘤(NHL)中均有CD20的表达。Rituximab的作用机制为:1)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2)诱导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CDC);3)抗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4)使化疗耐受性淋巴瘤细胞重新敏感化。 N% j5 K" h7 q+ ]' M
Mabthera标准给药方案为37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主要用于复发或难治性低度恶性和滤泡型B细胞淋巴瘤,在一项多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93]中,31个中心的166名复发或难治性低度恶性和滤泡型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组,Mabthera单药有效率为48%,包括CR:6%和PR:42%,中位有效时间(DR)为11.8个月;对其他淋巴瘤包括套细胞淋巴瘤(mantle-cell lymphoma,MCL)、免疫细胞瘤(immunocytoma,IMC)及小B细胞淋巴瘤(small B-ce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的有效率分别38%、28%及14%,其中CR均为MCL患者[94]。
0 |9 N0 E2 k6 B& u( e' p$ ]% cRituximab单药治疗低度恶性或滤泡型淋巴瘤有效且耐受性好,但大部分患者易复发,提高其疗效的努力包括重复应用该抗体或联合应用化疗或干扰素-α,G-CSF等。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95]中,标准4周方案间隔6个月重复给药总有效率可从47%上升至73%,其中CR:37%。另一项II期临床试验[96]中,联合应用CHOP化疗6周方案与rituximab 4周方案治疗滤泡型淋巴瘤,化疗后PR的患者中71%再经rituximab治疗后达到CR,83%的患者随访9~40(中位24.3)个月后病情仍维持缓解。4 L0 K4 D4 s) N4 m% V
rituximab的主要毒副作用是与输液反应相关,包括寒战、发烧、恶心、乏力、头痛、咽喉肿胀感等,往往发生在首次输注开始后30分钟至2小时,暂停或减慢输注可缓解。推荐首次滴入剂量速度为50mg/h,随后每分钟增加50mg/h,最大可达400mg/h,滴注前30~60分钟可给予止痛药和抗过敏药。
& \ o8 z, k0 q# o9 p
" [) Y% r0 D, }7. 环氧化酶-2抑制剂+ S; u# G6 V' z/ I, N) ^9 J( X3 y
7.1. 概述( Q+ G8 u4 w d1 b& _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病人患结肠癌的几率较低。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发挥抗炎作用,COX是炎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诱导酶,能诱导前列腺素生成。COX包括两种同功酶,COX-1定位于内质网,在大多数正常细胞中都呈稳定的表达;COX-2定位核膜及内质网,仅在细胞受到刺激时迅速从头合成,参与炎症过程及肿瘤的发生发展,除结肠癌外,COX-2在多种肿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等均有过度表达,其对肿瘤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通过合成前列腺素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分化;2)抑制细胞凋亡;3)使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增强;4)促进肿瘤血管生成;5)诱导炎症反应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相比于传统的NSAIDs,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仅对COX-2有作用,而对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COX-1没有抑制作用从而增加了特异性并减少了毒副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COX-2抑制剂包括塞来昔布(celecoxib)、吡罗昔康(Piroxicam、Feldene)、芬布芬(Fenbufen)、美舒宁(Mesulid)、罗非昔布(rofecoxib)、NS-398、SC-58125等。& r$ |" G, |; O: |+ x1 y4 l
5 p+ B! x, N: f9 @
7.2. celecoxib(SC-58635)- p- {) w6 t3 Z& B9 Z& R% `
Celecoxib(SC-58635)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除了具有抗炎、刺激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分化、改变细胞粘附功能的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细胞增生、抑制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COX-2抑制剂都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1999年FDA批准Celecoxib用于关节炎及骨关节病的治疗,次年又批准其用于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推荐剂量为400mg,bid[97]。近年来,西乐葆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不断涌现,涉及的癌症部位几乎包括躯体的所有系统,涉及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的有:胰腺癌[98]、前列腺癌[99]、肺癌[100]、乳腺癌[101]、结肠癌[102]、子宫颈癌[103]等,且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 }- n0 a)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