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567 发表于 2023-9-21 09:15:15

乳腺癌高危人群,你中招了吗?

作者:淼淼
小红是一个30岁的职场女性,平时工作忙碌,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天,她在洗澡的时候,无意中摸到了自己左侧乳房上方有一个硬硬的包块,心里一惊,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她,她患了乳腺癌。
小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觉得自己还年轻,怎么会得这种病呢?她问医生,自己是不是属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经常体检呢?医生说,乳腺癌并不只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年轻人也有可能发生。而且有些人因为遗传或者后天因素,更容易患上乳腺癌。所以对于女性来说,了解什么是乳腺癌,哪些人是高危人群,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筛查和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房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据统计,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202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41.6万例234,占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19.9%。乳腺癌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危及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乳腺癌非常重要。
关于乳腺癌,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和谣言,比如: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乳腺癌。事实上,乳腺癌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女性,甚至男性也有可能患上。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5~54岁。
[*]乳腺癌就是绝症。事实上,乳腺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乳房小就不会得乳腺癌。事实上,乳房大小和乳腺癌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影响乳腺癌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等。

哪些人是乳腺癌的高危?
乳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主要从遗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1、有这些遗传因素,可能易发乳腺癌
家族史是排在性别与年龄因素之后的乳腺癌最强风险因素。有 15%~20% 的乳腺癌发生在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中。如果有 1 个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或女儿)患有乳腺癌,那自己患乳腺癌的风险约是一般人群的 2 倍,如亲属未绝经就被诊断为乳腺癌,则自己的风险为 3 倍,如果有 1 个二级亲属(姑妈、姨妈、表姐妹、堂姐妹、祖母或外祖母)患乳腺癌,那么自己的乳腺癌患病风险为一般人群的 1.5 倍。
从遗传上看,属于乳腺癌高危的女性包括 BRCA1/2 突变的女性、来自有 BRCA1/2 突变的家庭但自己并未进行过检测的女性,以及具有较强家族史的女性(即使是 BRCA1/2 基因突变阴性的家庭),这里的较强家族史包括:

[*]家族中大于等于 3 名亲属患乳腺癌
[*]有女性小于 35 岁时被诊断为乳腺癌
[*]有亲属患卵巢癌
[*]有男性亲属患乳腺癌
[*]有女性亲属同时患乳腺癌与卵巢癌

2、具备这些后天因素,乳腺癌风险增加
月经史长 月经期开始早和绝经晚意味着乳腺有更长时间暴露在雌激素作用下,而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2 岁前开始月经或绝经晚于 50 岁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明显升高。初潮早于 12 岁的女性较初潮晚于 15 岁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升高 30%,绝经年龄超过 55 岁的女性比绝经早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 30%~50%。
未怀孕、首次生育年龄晚 从未怀孕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 30 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约是 20 岁前生育的女性的 2 倍,而更早怀孕和哺乳能够降低乳腺癌风险。
口服雌孕激素类避孕药 以往有研究证实,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这种风险会在停止服避孕药 10 年后降至正常。但是,目前口服避孕药中性激素剂量已降低很多,也有许多研究证实其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小,大部分专家认为,目前的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风险。

肥胖 超重或肥胖会使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50%,而绝经前肥胖者往往在绝经后仍肥胖,因此,超重在任何年龄都被看作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饮酒 大量研究证实,摄入酒精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并且摄入量越大风险越高。与不饮酒的女性相比,每天摄入10克酒精(相当于一杯啤酒或半杯红酒)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4%;每天摄入30克以上酒精(相当于三杯啤酒或一杯半红酒)的女性,患病风险变为1.5倍。
乳房密度 乳房高密度是明确的乳腺癌危险因素,风险随着乳房密度增加逐渐升高,乳房密度大于 75% 的女性风险增加近 5 倍。
乳腺癌病史 曾患乳腺癌的女性,另一侧乳房的乳腺癌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 3~4 倍。
乳腺增生和小叶原位癌 乳腺增生分为普通的(典型)和不典型增生,其乳腺癌风险分别是不伴乳腺增生女性的 2 倍和 4~5 倍。研究提示,具有小叶原位癌的女性此后有超过 5 倍的风险更易发生浸润性乳腺癌,而且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侧乳房。被诊断为小叶原位癌时年龄更小,患乳腺癌的风险会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乳腺癌高危因素,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项或多项,不要惊慌,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筛查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的可能性。



高危人群应该如何进行乳腺癌的筛查和体检?
一般来说,筛查和体检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检、医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自检是指女性自己对乳房进行观察和触摸,以发现乳房是否有异常,比如肿块、疼痛、皮肤变化、乳头溢液等。自检的好处是简单、方便、无创伤,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乳房状况,增强乳房健康意识。自检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着镜子观察。不要穿衣服和内衣,双臂上举,对着镜子对自己的乳房进行检查,观察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没有回缩,皮肤有没有发红、破溃、凹陷、湿疹等,还要观察有无异常凸起。一定不要忘了检查乳房下方和腋窝——抬起乳房观察下方和侧面有无上述异常表现。
第二步:触摸检查。进行乳房自检时最好躺下,使乳腺组织平铺于胸部更易检查。如果先检查右侧,就把右臂举过头顶。用左手中间三个手指的指腹检查右侧乳房,不要用拇指和食指去捏着乳腺组织进行检查。
第三步:挤压检查。以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注意有无异常分泌物,比如血性、浆液性或脓性等。
自检的时间应每月1次,最好在月经来潮后的7~10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
医学检查是指由专业医生对女性的乳房进行系统的观察、触诊、询问等,以评估女性的乳腺癌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或处置。医学检查的好处是更加专业、全面、准确,可以帮助女性及时发现并诊断乳腺癌。医学检查的频率和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段和风险水平有所不同。根据《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一般建议:

[*]40岁以下的一般风险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体检,无需定期进行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除非有临床异常或高危因素;
[*]40岁~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体检,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筛查;
[*]70岁以上的一般风险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体检,根据个人意愿和健康状况决定是否进行乳腺X线摄影筛查;
[*]40岁以上的高危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体检,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筛查和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加用乳腺磁共振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指利用X线、超声波、磁共振等物理原理对乳房进行成像,以发现乳房是否有异常,比如肿块、钙化、增厚等。影像学检查的好处是更加客观、敏感、细致,可以帮助女性发现隐匿或微小的乳腺癌,并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影像学检查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乳腺X线摄影是指利用X线透过不同密度的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而形成图像的方法,也叫钼靶检查。乳腺X线摄影是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尤其对于40岁以上、乳房致密度较低的女性更为适合。乳腺X线摄影可以发现肿块、钙化、皮肤增厚等异常表现,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制定的BI-RADS分级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估和报告。
一般来说,BI-RADS分为0~6级,其中0级表示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评估;1级表示正常;2级表示良性;3级表示可能良性;4级表示可疑恶性;5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6级表示已证实恶性。如果发现4级以上的异常,应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乳腺超声检查是指利用超声波在不同组织间的反射和折射产生回声信号而形成图像的方法。乳腺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也最便捷的乳房检查方法之一,尤其对于40岁以下、乳房致密度较高或有临床异常的女性更为适合。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肿块、囊肿、血管等异常表现,并根据乳腺超声检查的BI-RADS分级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估和报告。
一般来说,乳腺超声检查的BI-RADS分为0~5级,其中0级表示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评估;1级表示正常;2级表示良性;3级表示可能良性;4级表示可疑恶性;5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如果发现4级以上的异常,应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乳腺磁共振检查是指利用磁场和射频波对乳房进行成像,并注射造影剂观察乳房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方法。乳腺磁共振检查是目前最敏感也最昂贵的乳房检查方法之一,尤其对于有遗传倾向、乳房致密度极高或有其他影像学检查不清楚的女性更为适合。乳腺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肿块、增强异常、非肿块增强等异常表现,并根据乳腺磁共振检查的BI-RADS分级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估和报告。
一般来说,乳腺磁共振检查的BI-RADS分为0~5级,其中0级表示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评估;1级表示正常;2级表示良性;3级表示可能良性;4级表示可疑恶性;5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如果发现4级以上的异常,应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乳腺癌,它的发病率和危害有多大,哪些人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以及高危人群应该如何筛查和体检。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提高大家对乳腺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让更多的女性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乳腺癌,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
更多好文
咯血治疗不积极,有可能酿下大祸皮肤不良反应——肿瘤患者之痛警惕,骨转移还能影响免疫治疗疗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乳腺癌高危人群,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