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 发表于 2022-7-20 10:00:10

怕复发?怕耐药?癌症复查究竟怎样做?

作者:闵
抗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疗效评估和副作用监控都需要依靠复查,但如何复查才全面安全呢?本文从如何评估疗效、复查主要做哪些项目以及两次复查中间出现不适如何处理等三个方面,聊一聊关于复查的那些事。
如何评估疗效

疗效评估是复查的主要目的,治疗结果大致分成有效、稳定以及进展三种可能。进展是所有病友都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通常进展所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术后的病人再次发现病灶,是为复发进展;第二种是治疗期间的病人出现病灶增大/增多的情况,是为耐药进展。
评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靠个人经验,而是由权威机构制定。《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以下简称“《Recist标准》”)是WHO于2009年修订发布的,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此为标准来评估疗效,《Recist标准》通过明确基线定义、记录规范以及状态定义,从三个角度完善了评估体系。
1
基线定义
很多病友对基线这个词感到陌生,实际上并不难理解,它就相当于起跑线,是刚确诊开始治疗时病灶的基础状态,并作为后续的复查提供参考对比的基础。实际治疗随访过程中,随着复查次数增多,套用“基线”的概念,将前一次检查结果作为后一次复查对比的基线。
《Recist标准》中将病灶分为可测量与不可测量两大类,并明确规定了CT、核磁以及胸部X线等不同影像检查的测量规范以及评估标准,可测量病灶的直径至少在1cm以上,同时对于淋巴结的测量也作出规定,要求短径在1.5cm以上,其他则归类为不可测量病灶,包括骨转、胸腹水等。
基线病灶的定义给后续复查打下基础,让随访不再盲目,从定性走向定量,更加精准的评估疗效。
2
记录规范

记录规范明确了如何选择目标(测量)病灶以及每个器官上病灶选取数量,并且明确了随访过程中目标病灶发生变化后,例如两个病灶融合该如何测量记录。需要注意的是当病灶变小至不可测量时,并不是盲目记录为0mm,而是要区分能否认为病灶消失,若可认为消失则记为0mm,若认为病灶还在只是测量困难,则默认记为5mm。这一点与我们通常观点有异,同时也提示了部分病友复查报告上的“5mm结节”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只是不好测量而写的默认值,可以少一点焦虑。
记录规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不同病灶作出区分,划分主次轻重,选择可测量病灶作为目标病灶着重随访观察,其他不可测量的小病灶或者胸腹水等则作为非目标病灶,仅做定性评价,用于辅助评估。
3
状态定义
确定了何为目标病灶,明确了主要随访对象和测量方式,可以根据每次复查随访的变化将结果划分不同状态。《Recist标准》对此做了明确规范,定义了CR、PR、SD及PD等变化状态,以尺寸变化幅度为标准,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CR及PR都意味着病灶经治疗后缓解缩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有效”;PD状态则代表病灶显著增大,即通常所说“进展”,若治疗期间出现“进展”则意味着对当前药物或治疗方案产生耐药性,“进展”与“耐药”通常是伴随出现,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某种原因中断治疗较长时间后再复查评估为PD的,则并不一定代表对原方案耐药,需综合考虑;SD不同于其字面“稳定”,并非真的是保持大小不变才叫SD,定义中无论是增大或者缩小不满足PD或PR定义的状态都叫做SD,也就是说可以将病灶小幅的增大或缩小都划归为SD即“稳定”状态,这一点与通常所想略有区别,需要注意。
复查项目
《Recist标准》系统地规范了如何选择主要的目标病灶、如何评估病灶大小、如何判断病情状态,可以看到各种定义都是建立在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基础上。毕竟通过影像不但可以直观观察病灶的大小、位置以及数量,还可以将病灶量化方便比较参考。
那么我们复查中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也就明确了,那就是CT、核磁等影像检查,通常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CT。为减轻病人负担,对于基线未发现脑转移的患者,一般可以半年左右做一次核磁随访,基线无骨转病人类似。

3个月复查一次影像检查的间隔有些长,为保证随访连续性,会使用每个月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指标。通过指标波动辅助跟踪病情变化,连续数月显著上涨或骤然成倍增长提示可能病情有变化,需及时复查CT、核磁等影像确定是否进展、进展幅度、进展部位以及数量。需要注意的是,溃疡、炎症、感染以及肝肾功能不好等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波动,因此不要误将这些指标当做金标准,只是两次CT检查之间的补充辅助,方便调整CT等复查时间,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我们在治疗随访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疗效如何,对各种治疗方案导致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也需要密切关注,因此通常每个月都需要抽血检查血常规、生化项目。各位千万不能忽视或小瞧每个月的抽血化验,若骨髓抑制严重,白细胞/血小板过低,或者肝肾功能损伤严重时,需要暂停治疗恢复指标以免造成严重结果。
为方便各位复查,现将复查常规项目汇总如下:

随访期间出现不适如何检查
我们现在知道了如何运用影像学检查随访评估疗效以及发现耐药进展,也知道如何安排复查项目与频率,然而现实并不像计划中顺利,在复查的间隔期经常出现头疼脑热、手痛脚痛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很多病友就乱了阵脚,怀疑耐药、怀疑进展,着急寻找解决办法,到处问是不是现在治疗无效,问要不要换药、换方案。
个人不推荐这种思路,治疗过程中采用或更换任何方案最好能有较为明确的依据,复查的间隔期内出现某些不适并不意味着一定耐药或进展,药物的副作用、并发症甚至其他新发疾病都可能引起不适,比如我经常看到很多肺癌病友治疗一段时间后肩膀剧痛到抬不起来,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骨转移了,可检查之后发现大多只是年纪大了出现肩周炎。
并非只有病情进展才会引起不适,也并非得了肿瘤就对其他疾病免疫了,肿瘤病人也同样可能得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等其他疾病,因此当复查间隔期间出现不适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下诊断,也不要死板固执的觉得不到复查时间就不去医院,要学会灵活调整检查计划,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安排复查时间。

还有一部分病友在出现不适的时候也想及时就诊,但是却在如何检查上犯了难,是该继续在原科室检查,还是根据症状去对应科室呢?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层次,即检查与诊断,首先是要对症找到原因,简单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哪里不舒服就查哪里”,拍片是最基本的检查,CT也好,核磁也好,先直观的检查不适部位的器官、脉管等是否正常,根据结果再考虑是否需要其他检查配合辅助,这些检查本身不具备很大限制,几乎所有科室都可以开,那也就是说可以是原本复查科室,也可以挂对症科室门诊;
其次是诊断病种,检查完毕找谁分析原因,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若在原科室复查的可以先听本科室意见,然后申请MDT邀请相关科室医生一起分析,若直接去了对症科室,则最好先告知完整病史,以便全面分析。再回头看上面的案例,比如有肩膀疼痛,那么就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开核磁检查,可以在原来的科室,也可以去骨科。
简而言之,“有不舒服就及时检查,哪里不舒服就查哪里,哪里出问题找对应科室”,千万不要图省事给自己下诊断,我遇过一个病友出现腰疼不能走路的症状,认为自己是骨转了,结果盲试换药,不见好转后不得已去复查,结果发现是腰间盘突出,浪费时间试药不说,还多承受了几个月痛楚。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治疗更需要严谨的精神,及时全面的检查才能帮助医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个人根据经验总结了一些容易遇到的症状与检查方式,并附上可咨询科室,仅供参考。

总结
复查在抗癌路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但帮助评估疗效,监控进展耐药情况,还帮助评估副作用程度,确认身体状况,需要认真严肃地对待。
常规的复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CT、核磁以及ECT等),通常需保持固定随访周期,以方便前后对比,评估疗效。
要学会灵活安排复查计划,当复查间隔期出现不适时,根据严重程度自行掌握是维持原定随访时间,还是改变时间及时复查找原因。建立多学科思维,并不局限肿瘤一种疾病,可以根据不适部位邀请对症科室会诊,或者直接去对症科室咨询,综合多方意见去判断病情。学会“有不舒服就及时检查,哪里不舒服就查哪里,哪里出问题找对应科室”,不要图省事,有时候反而会耽误,在抗癌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踏实可靠。


往期回顾丨闵的其他精彩文章
教你解读PD-L1表达检测结果!MRD≈血液基因检测?经常交流病情还感到迷茫?可能咨询方式出了问题!介入治疗(上)常见的介入治疗手段与应用介入治疗(下)介入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与治疗效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怕复发?怕耐药?癌症复查究竟怎样做?